召开社区协商会,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近年来,贵州省都匀市小围寨街道思源社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用真情换真心,将小区打造成了干群和谐、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的民族融合大家庭。
走进思源社区,水泥路面宽阔平坦,绿化带、活动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在树下纳凉闲聊,孩子们在广场嬉戏玩闹,到处充满着和谐幸福的生活景象。
思源社区是一个移民搬迁小区,小区居民都是脱贫攻坚期间从都匀市的8个乡镇23个村搬迁而来,2017年开始入住,目前有住户830户3114人,居住有布依、苗、侗、瑶、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
“三八”妇女节踩气球活动。
“刚开始搬来的时候,很多群众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搬迁让他们离开了土地,加上城市生活开支比农村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干群、邻里之间矛盾不断。”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顾余萍介绍说。
化解矛盾,就要找到根源。只有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为此,思源社区干部开始了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我们搬过来,周围一个不认识一个,老人没有地方蹿,小娃也不晓得拿去哪点读书,年轻的又不好找工作,还要花钱买菜买米,还不如农村好。”在顾余萍的走访记录上,记满了这样密密麻麻的群众诉求。“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只有下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向“能致富”跨越升级。
迎新年文娱活动。
为解决群众收入问题,思源社区充分利用扶贫资产,引进外来资本开设民办幼儿园和制衣厂扶贫车间,不仅有了租金分红收入,还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务工和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问题。同时还联合市人社局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就业务工能力,向周边物业公司、家政公司、轻纺企业等推介劳务人员务工,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联合人力资源公司组建劳务社,不定期地向外进行劳务输出。仅2024年,社区群众分红共400户,分红资金13.2万元,劳动力共1601人,其中劳动力就业人员共1444人,其中省外务工697人,县外省内务工70人,县内务工677人。
小朋友围观老人们做手工活。
由于多民族聚居,生活习惯不同,精神文明活动缺失,群众社交圈狭窄,邻里关系淡漠,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社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建设了舞台、凉亭等基础设施,补齐了小区生活设施不全的短板,让小区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同时,社区还根据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在各民族节日期间开展活动,邀请小区其他民族居民帮忙筹备,共同庆祝,让搬迁群众对小区有了归属感,拉近了群众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关系,矛盾纠纷逐渐减少,群众幸福感油然而生,仅2024年社区就举办各类文娱活动7次。
为小区孩子辅导课后作业。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解决年轻群众外出务工,家里老人小孩无人照料的难题,思源社区探索出了“三心”服务理念,以陪伴为主题,针对年龄不同开办刺绣、书法、山歌、舞蹈、识字等兴趣班,让老人在闲暇之余排遣寂寞,让小孩在空闲时候学习知识,老幼互相陪伴。同时充分发挥“党小组+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四级网格治理体系,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做到对困难人群、流动人口、空巢老人、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困境妇女的“六必访”,及时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老人舒心,年轻人放心,小孩子开心”。
走访群众。
为小区孩子辅导课后作业 小朋友听老人讲故事 上门为群众检查身体 老年山歌演唱技巧培训 自群众搬迁入住以来,社区干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像家人一般对待搬迁群众,以真心换真情,群众思想不断转变,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从“干部管”到“协同管”,干群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环境卫生整洁,居民品德高尚,社区建设年年向好,成为了都匀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区。(谢方)
上门为群众检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