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县城的生态“大计”-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一座县城的生态“大计”

2024-10-21 18:11:22  来源:贵州日报

一座县城的生态“大计”

——生态账户、林业碳汇、生态补偿协同发力

  坐落在梵净山脚下的铜仁市江口县,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的核心所在地,又是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近年来,江口县通过设立“梵净生态账户”,发放林业碳汇,加快生态补偿等创新性举措,生态账户、林业碳汇、生态补偿“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的一扇窗口。

  一个账户的潜力

  2022年9月,贵州首个“生态账户”——“梵净生态账户”在江口县落地,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通过这个生态账户,对当地个人和企业在日常生产、生活、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与成果进行信息数据采集,通过指标评价赋予一定分值的虚拟账户,并获得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打通了生态—金融—旅游的转化通道。

  在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大厅,江口县双江街道镇江社区村民舒云祥在为装修自家经营的民宿咨询有关信贷业务。

  工作人员现场查找了舒云祥的档案,根据其“梵净生态账户”积分评价,为他查询办理贷款利率优惠业务。

  “你的‘梵净生态账户’可以抵扣250分,年利率从5.5%降至4.65%。”

  “没想到啊,通过购买绿色产品、购置新能源车辆等,还给我增加了这么多生态账户积分,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听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舒云祥喜笑颜开。

  2023年12月,“梵净生态账户”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个账户激活生态旅游潜力,让江口县越来越多的群众和企业都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实惠。

  目前,江口县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万余户,赋予生态积分83.07万分,发放“生态积分”抵押贷1991笔4.79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56户、减少客户利息371万元,其中支持民宿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687户1.98亿元。

  一笔碳汇的动力

  梵净山云雾缭绕,景色迷人,这里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家,也是蕴藏着无尽生态财富的宝藏地。

  地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域,江口县森林覆盖率达77%,先后获得全国碳汇城市、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等称号。

  如何实现林业资源价值最大化?今年9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发布了首批项目与减排量的公开信息。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后全国第一批项目公示中,江口县开发的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获得挂网公示。

  该项目从2013年开始,通过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减缓气候变化,造林面积总计约8.72万亩,涉及江口县8个乡镇2个街道,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3.79万吨,每年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其中40%的收益将用于激励群众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形成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江口县年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偿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群众9904户。

  江口县大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编制完成《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与湖南森海碳汇公司签订《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分3期开发林业碳汇100万亩,交易碳量20万吨,交易总价1000万元,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

  不仅如此,江口县还大力发展“林上、林间、林下”立体林业经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铁皮石斛、官和太子参、快场养蜂、闵孝红心猕猴桃、骆象万亩茶园等林下经济品牌,一个个绿色林地正变身成为一处处“金色宝地”。

  一次补偿的活力

  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河水,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有着“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生态综合补偿中央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完成对云舍村水系梳理、土家七坊、土家五馆、演艺场等旅游业态的提质改造和文旅配套设施建设。

  一笔300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不只是云舍村,江口县通过探索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丰富和拓展生态产业链条,明确企业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生态补偿,梵净山景区、云舍景区、亚木沟景区、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年均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

  一次生态补偿撬动乡村全面振兴活力,景城融合步伐加快。随后,当地每年将各类生态补偿资金再次用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发展包含云舍、坝梅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个,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发展奖补政策,投入生态农业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发展农耕文化,建成挂扣等农旅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实现了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和旅游发展的有机统一。

  随着当地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梵净山自然遗产地勘界工程、太平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持续深入推进,进一步擦亮这座县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记者 金秋时)

[责任编辑: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