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上山、技术下田——贵州秋收一线观察-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农机上山、技术下田——贵州秋收一线观察

2024-09-24 09:17: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9月23日电 题:农机上山、技术下田——贵州秋收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智强

  眼下,贵州的山川田野间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根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贵州秋收进度已经过半。近日,记者深入贵州秋收一线,亲身感受到农机上山、技术下田带来的变化。

  贵州多山地丘陵,耕地的零星、破碎限制了农机的推广使用。近两年,为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率、推动“农机上山”,贵州各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同时支持地方购置农机、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上千亩的耕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罗坳村的种植大户倪永江说,他今年种植了700余亩玉米,目前已经收了约500亩,全部采用机收,相较于人工,既快捷又节省成本。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为罗坳村购置了一些中大型农机,在当地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还为使用机收的农户提供补贴。倪永江说,雇佣农机收割玉米,政府一亩地给130元的补贴,这样一来,基本可以抵消雇佣农机的花费。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是水稻制种大县,当前,全县3万多亩的水稻制种基地已经基本完成采收。今年8月,为鼓励更多农户采用机收,解决农机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当地成立了“岑巩县农机协会”。协会负责人赵万军说,协会成立后,他们整合了全县的农机资源,统一定价,完善农机维修等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农机服务水平和效率。

  贵州土地贫瘠,想要提高粮食单产更需要科技的加持。近两年,贵州组织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鼓励大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帮扶。倪永江说,市里的农技专家万江红几乎每天都要来他的玉米种植基地瞅一瞅。

  “福泉今年上千亩的玉米种植基地有10个,罗坳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上周刚刚对罗坳村的玉米基地组织了一场测产活动。”万江红说,这次测产选取了3块玉米地,最终计算出平均亩产达到了716.9公斤。

  “在福泉,老百姓种植玉米的亩产一般在400公斤到500公斤。”万江红说,罗坳村玉米实现高产得益于技术的助力,首先是选用了高产、耐密植的品种“先玉1171”。其次,帮助农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无人机飞防、害虫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技术,这样一来,玉米单产得到了很大提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乐立村,今年水稻单产实现显著增长。“10多年前,这里的水稻单产在900公斤左右,今年测产达到了1163.45公斤。”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张恒栋说。

  水稻单产的逐年提升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张恒栋告诉记者,现在的乐立村水稻基地采用的是“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精准判断水稻移栽的叶龄、施肥量、灌溉时间等,从而获得高产。

[责任编辑:吴雨 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