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老师,您教我染一下这个蝴蝶花。”“老师您帮忙看一下,我刚绣的这朵八角花怎么样?”……近日,在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非遗传习所里,10余名同学们围坐在省级非遗传承人侯俊英身旁,争先向侯老师学习蜡染、刺绣的技艺。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和困惑,侯俊英总能做到耐心倾听、详尽解答。“这个地方要这样绣,这朵花绣得不错……”侯俊英一边解答一边向同学们示范,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尝试,欢笑声、赞叹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活跃。
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学生在学习蜡染、刺绣的技艺。
这是开阳县发展乡村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阳县以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抓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创作,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精华,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构建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环境,赋能乡村振兴。
赓续非遗薪火,发展民族文化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
融合民族文化。坚持民族节庆活动为载体,开阳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植入“三月三”“六月六”“斗牛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布依族“坐夜筵”、苗族“跳圆”等系列民族特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同歌共舞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注重研学实践。坚持各族青少年为着力点,融合民族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培育以民族特色村寨为支点的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开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参与画马岩探秘、蜡染刺绣制作、农耕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以民族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研学中增进了解,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节日活动。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每年开展正月“斗牛节”“6·24”歌舞节、“捉鸡”比赛等活动,高寨乡平寨小学精彩的竹竿舞、学生优秀的蜡染刺绣作品展演等活动,赢得了家长、游客们的赞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开阳县民族大联欢。
挖掘文化潜力 ,凸显文化特色
开阳县开展路边音乐会、篮球比赛、民族节日等文化活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种植基地。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感,着力打造麻、蓝靛草种植基地,充分把麻织成布、染料制作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全过程呈现麻织成布以及蓝靛染料的古老制作方法,突出活动特色,进而陶冶学生民族文化情操。
丰富活动载体。平寨村文化资源丰厚,民族艺术形式多样,群众民族文化传承的热情高涨,为更好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学校充分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民族舞蹈表演、蜡染刺绣、纺织竞赛、芦笙吹奏比拼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在活动中创新,让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发展。
体验农耕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将民间农耕工具,石墨、犁、风簸、蓑衣斗笠等呈现在体验区,让文化更直观,彰显民族文化价值。
汇聚民族精华,谱写绚丽华章
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为民族文化发展增光添彩,谱写出新时代开阳的绚丽华章。
打好“民族服装”牌。为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开阳县各民族学校开展“民族服饰进校园”活动,积极动员全体苗族学生身着苗族服饰,得到学生与家长的大力支持,让民族文化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念好“校园文化”经。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展示学生蜡染刺绣、纺织作品,张贴师生参与活动图片,展演苗族古老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民族文化之气,民族文化之魂。
跳好“民族文化舞”。高寨乡平寨小学的课间操是由校长带队,500多名全校师生在学校操场上吹着芦笙跳着竹竿舞,一场课间操下来大家大汗淋淋也开心不已,师生们在运动中强身健体、享受乐趣,也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欢快的歌舞中得到传承。
开阳县民族舞蹈。
丰富活动载体,推动民族振兴
围绕“人居环境优美、民居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文化氛围浓郁、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五个结合”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升级版,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特色村寨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聚焦民生导向,加大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少数民族村寨内道路、人畜饮水、排水排污沟管、垃圾收运车、垃圾收集箱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实现村寨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
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和自留地,采取“林旅、农旅、体旅、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田园康养、生态康养、体育康养等新兴业态,打造特色山居民宿品牌,推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农业休闲等相结合,形成民族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新业态。
特色村寨建设与传承与保护相结合。依托开阳小花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银领驿栈、蓝阿秧富硒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打造非遗文创体验基地,积极开展非遗研学,向游客出售苗绣、蜡染等非遗旅游商品,助力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共开展非遗研学等活动、接待培训学生1000余人次。
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采取“三改一留”模式和“622+1”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参与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和禾丰乡马头村等全国(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前,盘活农村闲置房60余栋,吸引社会资本2000多万元。
特色村寨建设与创建活动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特色村寨呈现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基层群众中牢固发展。(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