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屏自治县不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完善道路和体育运动场地,提升城市品质。7月28日,玉屏屏山公园绿意盎然,与河流、道路、城市建筑交相辉映,美如画卷。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发)
今天,美丽中国建设格局宏阔、动力澎湃,万里山河更加多姿多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护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演绎。
九龙湖变清了
大暑过后,松桃自治县九龙湖天气晴好,碧波荡漾,两岸郁郁葱葱。
“几年前的湖水可没现在这样干净,湖面大片黑色水域。”在湖边散步的居民吴静见证了湖水由污变净,“经过治理后,九龙湖完全变了样!”
在九龙湖不远处,一座污水处理站显得格外安静,记者带着好奇走近一探究竟。
“污水处理站已经于今年2月正式停运。”污水处理站负责人蒋德勇表示,这标志着九龙湖受污染水体已全部治理完成。
松桃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开采加工区,与重庆市秀山自治县、湖南省花垣县并称为“锰三角”。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九龙湖附近的小河锰渣库渗滤液大量渗入湖体造成严重污染。
降服“污龙”,贵州以坚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务实的举措推进锰污染治理。通过与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创新采用“生化法”处理九龙湖受污染水体,实施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并于2022年11月建成运行污水处理站。
“我们在九龙湖建了分布式多点位深层取样装置,用‘多点位、小流量’的方法,抽取湖底受污染水体进入污水处理站,再进行‘生化法’处理。”蒋德勇介绍,“生化法”成效显著,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去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具的《九龙湖污染治理成效评估项目评估报告》显示,九龙湖库区水质良好,已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均衡,无需采取清淤等污泥治理措施。
建成运行一年的污水处理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停运。蒋德勇介绍,这座污水处理站改造后将用于处理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让它继续发挥作用,物尽其用,助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初战告捷,成为贵州锰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锰三角”地区电解锰行业长期粗放无序发展的局面已明显改变,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改善态势,主要河流锰浓度逐步下降,超标断面数量和超标频次逐年减少,过去满目疮痍的矿区正在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甘溪林场增绿又增收
8月1日,在贵定县甘溪林场山桐子种植示范基地,山桐子长势喜人。
看着眼前满山绿油油的山桐子,林场场长史禹激动地说:“虽然现在还在初产期,但是看这势头,今年亩产量肯定要超过1200斤!”
去年,甘溪林场探索采取场外造林合作模式,与贵州云华农旅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持股合作经营,在贵定县宝山街道城北村新建山桐子示范基地500亩。目前,种苗长势良好,存活率达到95%以上,产值预期将达到200万元。
甘溪林场,曾经是贵州省县级贫困林场之一。为了生存,护林还是砍树让林场员工们在纠结和矛盾中煎熬。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溪林场视察时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殷切嘱托让林场员工备受鼓舞,也激发了贵定县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的决心。同年,贵定县启动甘溪林场的改革,作出了“政府花钱买生态”的决定。
自此,甘溪林场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转变,林场职工角色也由“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
十余年来,甘溪林场经营面积从2011年0.68万亩增加到1.39万亩,森林蓄积从3.35万立方米增加到4.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86%提升到91.06%。
满山绿意尽情铺展的同时,甘溪林场加快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实施“造林、管林、护林、用林”行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截至目前,甘溪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370余亩,累计接待生态研学人数达到30万人次以上,初步实现了大地增绿和群众增收“双增”。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甘溪林场先后获得“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称号,成为省内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正在进一步探索打造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围绕康养服务设施提升、特色康养产品开发、智慧康养建设示范等内容,着力打造成有水平、有特色、有亮点的森林康养基地,盘活林场优质森林资源和闲置资产,让‘闲置’资产变为‘活力’资源。”史禹对甘溪林场的“两山”转化前景充满了信心。(记者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