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腹地,鸭池河畔,黔西市大关镇。飞云之下,繁花簇拥,山水之间,青砖白瓦,田间地垄,果蔬飘香,处处生机勃勃,尽是欢歌笑语。生产兴、生态美、生活富,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黔西市大关镇农户正在采摘西红柿
三年前,黔西县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撤县设市。这不仅为黔西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全国文明村镇——黔西市大关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年来,大关镇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奋力打造乡风美,乡村富新样板。
赋能乡村产业 增强内驱动力
以前的七里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劳动力流向外地,村民生活拮据,入不敷出。
面对困局,七里村支两委果断行动,成立百泰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大力发展“1+2+N”农业产业。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种草、加工、养牛、养殖蚯蚓循环经济链。种植牧草、青储玉米等600亩,融资250万元建设年产2万吨牧草饲料加工厂1个。2023年合作社肉牛养殖达到1500头,实现60万元盈收,带动50多名农户养殖。利用牛粪养殖蚯蚓220亩,年产蚯蚓55万公斤。解决养牛产生的牛粪问题,有效提升青贮饲草和蚯蚓的附加值。
游客在黔西市大关镇布朗李基地采摘布朗李
“我们还采取土地入股分红、以工代赈等方式解决群众增收、就业问题,并鼓励群众通过‘十户联营’自主种植和养殖进行增收,‘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念介绍道。
赋能乡村治理 打造宜居环境
走进前进社区,青砖黛瓦,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间小道,房前屋后,绿植遍布、繁花怒放、蔬果生长,处处透着盎然的生机。
为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黔西市对大关镇前进社区进行了专项人居环境整治。扩建入户路,修葺房屋,新修厨房卫生间,让群众家园更有颜值,乡村生活更有品位。
走进村民郭放林家,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两排郁郁葱葱的果树,果树旁,鲜艳的蔷薇花正争相开放着。步入院内,青砖白瓦的房子,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静静地伫立在眼前。经过精心改造厨房焕然一新,整洁的灶台搭配现代厨具,让烹饪变得更为便捷;而卫生间也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温馨的瓷砖、实用的洁具,以及明亮的采光,都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惬意。“不管是厕所改造还是厨房改造,我们都相当满意,感觉生活环境都提升了一个档次。”郭放林对改造后的生活环境赞不绝口。
赋能乡村精神 涵养乡风文明
“鸭池河畔丘林村哎,丘林那个桃花满山红哎,红军那个路上果子香哎,红军那个路上奔小康……”刚走进丘林村,就被阵阵婉转嘹亮的歌声吸引。60岁的老党员冯守琴是地地道道的丘林村民,从小喜欢唱歌的她,满怀对家乡的热爱,创作了一系列赞美家乡的歌曲。“以前条件不好,也没有平台,只能在田间地头哼上两句,现在生活好了,闲下来时,我就会写写歌,把我的家乡唱给更多的人听。”冯守琴娓娓道来。
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幸福小院
河水穿山东行,劈出峡谷天险。地处乌江上游鸭池河畔的丘林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发动干部群众成为红色文化解说的志愿者,让革命遗址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土壤”。打造幸福小院,通过开展幸福小院创建的文明实践活动方式,培养村民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习惯。
丘林村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提升乡风文明,定期开展系列文明实践评选活动,让乡风更纯、民风更美、家风更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大关镇将继续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在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上下足功夫,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活力,奋力打造和美乡村新典范。(马润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