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4-06-20 09:21:40  来源:贵州日报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我省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月的贵州,广袤乡村绿意涌动、生机盎然。

  大娄山脉,一个个“新农人”的涌现发展了这片土地上的特色经济;

  麻山深处,有着稳定收入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们在家门口安居乐业;

  乌蒙山下,一声声来自手机支付的收款提示音,让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喜上眉梢……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抓牢抓实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带领广大群众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守底线——

  帮扶不断档,生活有了更多保障

  眼下,望谟县蔗香镇乐康村400多亩蔬菜基地正逢采摘季,黄瓜、茄子、西红柿等一茬茬新鲜蔬菜采收装车后,被迅速销往全国各地蔬菜市场。

  “今年是第一年种植,目前每天需要100多名村民采摘,仅劳务工资发放就有上万元。”乐康村第一书记单乐开心地说,基地目前总投资380万元,预计总产值在800万元左右。

  自驻村以来,单乐积极争取到849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以工代赈试点示范项目,带动当地120余人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也积累增加了60多万元。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贵州坚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方向不偏,五级书记抓振兴,3万名“精兵”上一线,不撤摊子不歇脚,将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坚持到底。

  筑牢“防贫坝”,精准防返贫。两张“明白纸”,把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找干部、打电话、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监测帮扶工作织得又密又牢。特别是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作为重点。通过识别监测,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常态化跟踪落实情况。

  “3+1”保障也同样不断档。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一个不落,将防止返贫的贵州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处,确保“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

  支持国家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引导1036家民营企业实施帮扶项目1347个,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县均超过30人。推动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省直单位帮扶重点帮扶县全覆盖。

  全力以赴,必有回响。如今,全省59.6%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2023年,126.61亿元资助资金为大山的孩子上学增加了保障,44.22亿元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让481.48万名农村孩子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抓产业——

  特色产业开路,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夏季,绿意动人。

  在位于湄潭县城10公里外的核桃坝村,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茶园上,几名采茶女轻捻茶尖,将鲜嫩的叶子收入腰间的竹篓。

  “布谷……布谷……”几声布谷鸟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抬头望去,一行行整齐的茶树漫山而行,仿似绿色的河流……

  这里被誉为“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围绕着茶叶的生产工作全年不息,只因拥有了这片“绿色银行”,才为核桃坝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每逢采茶季,村里的劳动力们都会出动,早晨采摘的鲜嫩茶青,午后就能换到一张张红色的“票子”。

  “想要生活变化大,就得来到核桃坝!”茶农郭应兴像说顺口溜似的谈论着自己的感受。十多年前,看准这里的茶产业发展,他毅然从沿河来到核桃坝村,租下十几亩地开始种茶。短短几年间,精心管护的茶园便迎来收获,他开心地说:“现在每年的收入,都能有10来万元吧。”

  产业兴则农村兴,有了致富的产业,振兴之路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具象的画面。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2023年茶叶、蔬菜、辣椒、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8%、3.8%、3.2%、7%,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5%。

  300万茶农围绕700万亩茶园建造“绿色银行”,以此为业;140万椒农闯出佳绩,种出了“火辣辣”的日子,推动贵州辣椒产销登顶全国第一;山里的萝卜、白菜跨越山海卖到粤港澳,数百个“菜篮子”基地链接千千万万大山中的菜农,做到种有路销,产有市场……

  每一个产业背后,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领脱贫群众奔富的真实写照,全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全力以赴抓牢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山乡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稳就业——

  就业路子拓宽,工作有了更多幸福感

  清晨,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第一缕阳光刚刚露头,35岁的胡安辉就起身做起了早饭,吃完第一餐他便早早地下楼步行到离家不到100米的伊科达制衣车间,开始了当天的工作。

  这样安稳踏实的生活,从搬迁到此地开始,胡安辉已经过了近4年,从辗转各地、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涯,到如今家门口安心就业养家糊口,稳定的收入和工作,给了胡安辉极大的归属感。他感叹:“我们学历不高,能找到个稳定的工作不容易,现在每个月计件算也有个4000多元的收入,厂子订单不断,我肯定会一直干下去。”

  “要就业,就好业”,搬迁后的生计,是和胡安辉这样的搬迁家庭最关切的问题,也是实现“换穷业”“稳得住”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支持安置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全省招引落地安置区项目125个,全省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96.51万人。如今,1300多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12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从“喜迁”到“喜业”,搬迁社区群众的生活逐渐被点亮。

  从搬迁群众延伸开去,千千万万个脱贫群众的新生活也在朝着崭新的方向迈进。一方面稳定外出务工规模,让600多万群众在外稳岗就业;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有钱赚、有事做、有奔头。

  就业是民生大计。过去一年,贵州扎实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大力支持帮扶车间发展,数以万计“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靠一技之长过上了好日子。

  脱贫后,政策没有落下,帮扶干部没有撤离,幸福路子还在延续……在一揽子政策举措的发力下,助力脱贫群众增收的根基更深,发展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2023年,全省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346.11万人。

  当又一个夏季来到,山乡的变化,又多了一些故事,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建设如火如荼,山风吹得正劲,正如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贵州专场上所言,村民的笑脸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记者 刘皓 赵勇军 梁圣)

[责任编辑: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