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遵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

2024-06-12 15:59:47  来源:贵州日报

遵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

常见病“家门口”就能治

  遵义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将公立医院“六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了市县两级卫生健康、医保、药监等部门参与的“三医联动”改革会商机制,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从“有”向“优”的转变。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月的一天,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的吴女士工作时不慎被机器砸中,左手第三节指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随后,琊川镇卫生院外科团队成功为吴女士实施了左手中指残端修复手术,最大限度保障手指功能。

  5月16日,在贵州航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廖江荣指导下,赤水市人民医院成功为一名71岁的患者实施胸腔镜手术,仅在胸壁切开约2厘米的切口实施经胸腔镜胸膜活检术,胸膜粘连带松解、胸腔闭式引流术。而这项新技术,赤水市人民医院也是首次开展。

  像上述难度不小的手术,以前在遵义基层医疗机构是没办法开展的。用患者吴女士的话说:“以前这种粉碎性骨折根本不敢到乡镇卫生院医治。”如今,广大患者已经改变了往日对卫生院只能输液开药的刻板印象,开始选择在“家门口”治疗。这份底气来自于遵义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常见病“家门口”就能治疗

  “改革最终目的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让群众少花钱、少跑路。”遵义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勇说,他们始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突出村稳、乡活、县强、市优抓改革,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

  遵义市以市级医院为引领,利用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梯次带动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创新推进5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对上承接县级医院,对下辐射带动片区共同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治疗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在,不少乡镇医院能开展多项常规的一二级手术。

  在习水县温水镇卫生院,通过成功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更新医疗设施设备,卫生院每天都有县级医院专家坐诊,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少三级手术在乡镇就能解决。

  据习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介绍,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和医共体建设,近年来习水县基层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就有39项,基层就诊率达62%。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遵义市作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因地制宜构建了“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模式,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健全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财务、业务、药械、绩效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2023年,全市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下沉达到了1221人次,基层门诊量占比达到了57.4%,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了77.4%。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基层病种范围从37种增加到94种,逐步实现同病同价,引导患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同时,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建强牵头医院,全市12家县级牵头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水平;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分院或延伸服务点,由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负责。

  遵义市将新进乡村医生纳入编制内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编制内乡村医生113人。

  据遵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21年以来,遵义市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降低535.65元;职工、居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90.63%、71.64%;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从49.38%提升到57.43%,区域内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全市25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总人次达到112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6%。(通讯员 任洪召 记者 胡家林)

[责任编辑:吴雨 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