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苗族锡绣:“融”出新生机 “绣”出好日子-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剑河苗族锡绣:“融”出新生机 “绣”出好日子

2024-04-16 17:37:51  来源:剑河县融媒体中心

  近期,由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以苗族锡绣为主题设计的系列时装被多名艺人穿着推荐,剑河苗族锡绣再度引发全网广泛关注。

  国际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作品充分展示锡绣的“国际范”。图来源于网络

  聚光灯下,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锡绣绣片,搭配着当代前卫潮流元素……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牵手,碰撞出绚烂火花,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为史诗般的非遗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新活力。

  谁曾想到,这些登上国际时装舞台的锡绣饰品,竟出自剑河县大山深处的一群农村绣娘之手。

  做工精美的锡绣绣片。刘梦摄

  “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想起那次时装周,绣娘王秀芳仍情不自已,“惊喜、自豪,从小就跟着妈妈学锡绣,我们真的没想过,这门手艺还能走上这么大的舞台,让那么多人看到”。

  绣娘罗新莲脸上也流露出自信而灿烂的笑靥。“看到我们的锡绣被他们穿得那么漂亮,很开心,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传统锡绣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像把银河穿在了身上。这,便是在苗绣中独树一帜的锡绣。

  苗族锡绣目前仅存于剑河县境内,是世界唯一的金属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一代又一代的剑河苗族姑娘,在家门口、在田野旁、在绣坊里,一针一剪一线,赓续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传承着延绵不绝的传统技艺。

  绣娘正在制作锡绣。刘梦摄

  细致裁剪、飞针走线、指尖起落……王秀芳、罗新莲和姐妹们正在聚精会神俯身刺绣,细细的锡条在绣布上穿梭,一扣一剪,方寸之间,锡的坚硬与绣的柔软相互融合,百转千回的图案跃然浮现,红蓝绿的彩线点缀其中,尽显东方古朴大方之美。

  “现在我们的锡绣得到那么多的关注,知名度也提高了,外面的客商甚至是国外的朋友,看到这些锡绣服装、锡绣饰品展示后,很感兴趣,主动找我们购买,增加了我们的订单和销量。”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海彬说。

  杨海彬和妻子在进行直播。刘梦摄

  2012年,杨海彬成立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广揽当地绣娘,挖掘刺绣爱好者,无偿教给她们刺绣知识,并通过订单式回收绣片等方式,带领她们增收致富。

  杨海彬介绍:“我们免费为绣娘提供刺绣的原材料,她们绣好以后,我们就上门回收,小的200元,大的几千元。绣娘们不用担心销路,直接就可以领到工钱。”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有订单我们在家里就能做,能在家带孩子,又能得点收入,我们已经很开心、很知足了。”罗新莲说,订单式生产给了绣娘们“稳稳的幸福”。

  “活起来的锡绣才更有价值”

  时光流转,古老手艺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个普通水杯,绣上精致的锡绣,隐隐透着“低调的奢华”;一个纯银手镯,与锡绣的光泽感交相辉映,更显熠熠生辉、闪光明亮;一个简单的挎包,用锡绣精心装点,瞬间变得高贵雅致……一系列文创产品,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锡绣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绣娘正在制作锡绣。刘梦摄

  在对刺绣图案款式推陈出新的同时,杨海彬积极探索“非遗+电商”模式,推动产品搭上网络销售“直通车”,让锡绣工艺“活”起来。“活起来的非遗才更有价值。”杨海彬说到。

  “忙趁东风放纸鸢。”杨海彬说:“接下来要抓好这次机遇,与高校、设计师建立合作,设计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喜好的民族文创产品,并通过互联网来宣传,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保护好、传承好是发展好的基础。2006年,苗族锡绣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省队”到“国家队”,锡绣的传承与保护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绣娘们正在聚精会神俯身刺绣。刘梦摄

  近年来,剑河县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把“锦绣计划”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技艺、促进妇女发展增收的重要抓手,采取送训上门、外出学习观摩、以会代训、以赛代训、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并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创办示范企业带动全县民族刺绣产业持续发展,多措并举推动苗绣“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

  因美而生,因时而变。锡绣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杨元红 刘梦 张美)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