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笔绘田园
——我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田野中起航,乡村追梦的故事灿若繁星。
冬季,乌蒙山里有一种“宝贝”陆续现身。每年霜降过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在大方县的密林深处,人们总能精准地找到它的位置。新鲜出土的它还带着几分湿润气息,拍下褶皱表面的泥土,真容就显露出来,它就是让当地众多农民赚到了钱的“宝贝”——天麻。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天麻是大方县农业产业的首位单品。自人工仿野生种植天麻攻关成功后,天麻酒、天麻饮片、天麻胶囊等新产品不断涌现,让这种山珍得以漂洋过海,身价倍增。
2023年,在中国农业展团对接交流会上,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平把这一土特产带到了香港。“天麻佳品出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我们希望借助香港平台讲好贵州农业品牌故事,扩大‘贵天麻’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积极推动贵品出山入港融湾,拓展贵州农产品国际销售市场。”文平说。
问“山”要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好产品更要找好买家,市场是土特产走得更远的关键。
在我省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的修文县,谷堡镇上硐村村民马道静是县里第一批种植猕猴桃的领路人,原本每年都有果商来产地收购,虽然省事但单价不高,为了让地里的果子卖出更高价钱,这两年每到成熟季,马道静总是装满一车车货箱运往遵义销售,他笑着说:“走出去找市场,价格能翻一番。”
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销售渠道,上硐村党支部书记罗海霞把销售搬到了线上,在猕猴桃树下直播卖货,“把电商做好,我们不仅要卖猕猴桃,还要把其他土特产也带出去。”
一把钥匙开一扇门。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引领下,各地加足马力在田野中挖掘着各自的“金疙瘩”——
盛产辣椒的遵义,以一个小镇交易市场打开了“全国辣椒,遵义定价”的买卖,从产到销,不仅带动了贵州辣椒种植风生水起,还吸引了全国干辣椒蜂拥而至,仅2022年虾子镇中国辣椒城就创下了122亿元交易额;
在湄潭,茶是当地最具标志性的产业,2023年,湄潭连续四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创造产值75.03亿元,助推30万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
镇宁蜂糖李凭借独特的口感,每年上市都供不应求,被誉为“李子界的天花板”,其主产区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名单,成为贵州唯一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的乡镇;
…………
亮眼的成果来自销售市场的持续壮大和产业根基的不断夯实。
随着各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土特产成为我省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
春夏秋冬,茬茬接续,季季丰收。
开局便是好风景,我省各地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持续完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大水网等项目建设。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与农业基础设施相关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9.3%。
在倾力打造中,基础资源逐渐发展成优势资源,优势资源发展成大产业,不断绘制出土特产丰果满园的喜人景象。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616.70亿元,其中中药材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0.0%,茶叶产量增长8.9%,禽蛋产量增长15.2%……
农业产业的发展,催生着新业态的不断翻涌。卖大米不仅止于卖大米,还卖“晨光微露青云起,手把青秧话家常”的农耕文化。如今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从“村超”“村BA”的赛事火热到乡村民宿的兴起,农旅结合的模式越来越多,也为土特产“走四方”增添了活力。更多致富的种子被播下,生长出山河并翠的乡村四时好风光。(记者 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