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南江乡:塑形赋能铸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开阳县南江乡:塑形赋能铸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12-11 17:26:21  来源:开阳县委宣传部

  山间松林、郁郁葱葱,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乡间小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欢声笑语……

  初冬,来到开阳县南江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尽展新颜、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群众生活节节攀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开阳县南江乡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着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美乡村”。

“五治”示范点-南江乡苗寨村。

  塑性 建设宜居乡村

  寒意渐浓,来到南江乡龙广村,阡陌之间一幢幢白墙屋顶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孩童们在宽阔的院子里嬉戏打闹,老人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健身广场、文化墙、厕所等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环境好,日子很惬意。”村民张大爷幸福感满满。

  按照“因地制宜抓改造、方便群众建配套、美化环境促提升”的思路。截至目前,高标准打造“五治”示范点2个,全乡新改建房屋61户、改厕118户。乡村建设工作有力有序,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这几年,村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环境,以前一下雨,门口又烂又滑,进出不方便,现在,硬化路面一直通到家门口,看着舒服,出出进进干活也方便多了。”说到村里如今的变化,苗寨村村民罗旭心里乐开了花。“现在村里每隔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斗,乡亲们把垃圾都丢到垃圾斗里,再也不见到处的垃圾堆了。”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先手棋”,从“治”着手,以村规民约为约束,以“门前三包”为责任,以“积分超市”为激励,以“最美家庭”评选为标杆,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村庄”行动,清理村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田间沟渠等处卫生死角,共计清理各类垃圾600余吨,清理乱堆乱放23处,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南江花谷

  赋能 建设宜业乡村

  如果说乡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实惠。

  南江乡立足资源禀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挖掘潜力,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一核一廊,五谷一舍”(一核:南江大峡谷;一廊:十里画廊;五谷:中药材神龙谷、富硒枇杷谷、硒梅观赏采摘谷、水上欢乐谷、南江花谷;一舍:水东乡舍)旅游产业化发展为思路,为开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贡献南江力量。以“一核两带三园”(一核:枇杷产业为核;两带:精品水果带和粮油带;三园:果园、茶园、药园)产业布局为抓手,实施“富硒品牌强农”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运用“622”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让乡村成为休闲旅游养生的向往之地。目前,南江乡过夜游客接待量达到8万人次。

  村子美了,各项旅游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从周边乡镇、县区慕名而来的游客也逐渐增加,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鼓励引导村民挣“旅游钱”、吃“旅游饭”,成为依靠和美乡村致富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水东乡舍景区一角。

  铸魂 建设和美乡村

  “我们去村上好好说说这个事”“这个事情难道是我错了吗,主任?”“那就让人民调解员来评评理……”时值冬日,寒意渐浓,室内调解会议气氛热烈。在南江乡苗寨村人民调解室,一场由双方当事人、人大代表、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参加的矛盾纠纷调解会正在有条不紊进行。这是南江乡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以前村民有矛盾就会互相吵架,亲戚朋友聚众到一起大打出手,现在好了,有什么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会找村委会协商解决,村上解决不了的,会通过乡的司法所、综治中心进行处理。再也不会出现聚众吵架大打出手的现象了。”苗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建勇介绍。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导向,常态化开展“网格员入户走访说、党员联系户上门说、邻里小院定期说、村民议事会集中说”,引导群众主动说事、相互评事、协调理事,有效打通百姓说事议事“活动经脉”,人居环境整治怎么干、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等群众切身有感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目前,该乡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27件,调处化解420件,调处率达98%。

  与此同时,该乡不断强化思想建设“铸魂”,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地,深化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行小积分“微”治理乡村管理模式,广泛开展“最美基层奋斗者”“开阳好人”“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广大群众从“袖手观”到“拍手赞”、从“站着看”到“动手干”,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文明蔚然成风。(杨刚)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