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土特产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11月9日至12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粮油、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产品等6大类近80个品种的贵州农产品组团亮相,前来选购的市民、客商络绎不绝。
来自黔贵大地好山好水孕育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飞”入千家万户。近年来,贵州做精做优“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激活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加速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势能。
希望田野 延伸产业链
机器轰鸣声中,坐落于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贵州圆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薯加工生产车间,经过蒸熟、去皮、切片、烘烤、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制成一袋袋风味独特的紫云红芯红薯制品。该公司生产负责人吴朝鹏说:“正开足马力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白石岩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云红芯红薯的核心产区。紫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军紫云红芯红薯系列产品加工领域,今年,全产业链总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
以市场为导向,贵州乡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呈现加速态势,产业链不断延伸,向融合型发展。眼下,一条条产业链在黔贵大地希望的田野上延伸,描绘着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修文县猕猴桃单县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目前该县已建成10条猕猴桃分拣线,日分拣能力达300吨,助力修文猕猴桃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盘州市围绕全产业链布局火腿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现有火腿生产企业16家,累计建成整条火腿生产线、火腿休闲食品等生产线20余条,2023年,全年预计产量达1.1万吨,产值约11亿元。
幸福家园 打造大品牌
11月8日,在大方县举办的第3届中国(贵州)天麻节暨第2届毕节天麻博览会上,贵州大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获得首批“贵天麻”品牌授权。“希望全省从事天麻产业的企业家积极参与到‘贵天麻’品牌建设中来,在百亿级目标中作出更大贡献。”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郎洪平说。
天麻佳品出贵州。从20世纪60年代人工天麻种植成功至今,贵州天麻建立了从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省有60个县(区、市)种植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面积38万亩,占全国34%,面积居全国第一。
贵州天麻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把“好产品”转化为“好品牌”的故事,见证了贵州乡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非凡历程。贵州深入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先后培育都匀毛尖、遵义朝天椒、兴仁薏仁米、修文猕猴桃、麻江蓝莓、三穗鸭等6个农业品牌精品,精品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西部排名第1。
培育品牌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贵州各地正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今年9月21日,“凯里平良贡米”品牌发布活动在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举行,“凯里平良贡米”品牌形象正式发布。“历经一次次产业升级蝶变,品牌效应越来越大。”亲眼看着好米变名米,都蓬村党支部书记、凯里市思丰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飞对未来信心满满。
“凯里平良贡米”是凯里市特产,至今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都蓬村“凯里平良贡米”在2018年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纳入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品牌发展体系,2022年被列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如今,都蓬村不仅是“凯里平良贡米”的核心产区,出产的优质大米还销往省内外。
助农增收 闯出新天地
11月的海风吹拂,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三灶·赤水特色产品专营店一排排货架上,来自赤水市的晒醋等名优土特产成为不少当地顾客的“新宠”,飘香南海之滨。
热销背后是特色产品的走红。地处黔北的赤水市,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传承传统的古法制醋技艺,工艺精湛、风味独特的赤水晒醋不仅销往省外市场,售价也位居市场同类产品前列。
以赤水晒醋为例,更多地方农特产品走出去,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受益,助力乡村振兴。在赤水市,一家家龙头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衔接小农户和大市场,仅赤水市曾氏晒醋有限公司,就带动当地近千名农民增收200万元。
茶叶、刺梨、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等越来越多的“土特产”销往省内外各地,拓展了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铺就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路。
贵州省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名义增长3.8%和7.8%,乡村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成效不断凸显。
产业兴旺,宜居又宜业的和美乡村,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记者 向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