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日电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围绕“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种得怎么样”四个核心问题,抢抓农时,认真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20.69万亩(市级0.37万亩、县级1.3万亩、乡级19.02万亩),在党政示范田的带动下,全市完成粮食种植147.25万亩,占年度目标130万亩的113.3%,预计全年粮食生产可全面超额完成。
高峰镇领导领办责任田。新华网发
在优种上作示范
一是选良种。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确定“稻+”轮作模式,筛选确定群众接受度高、增产潜力好、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宜香优2115作为主栽品种。二是强工艺。推广“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等。三是抓推广。充分运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示范点先进经验,在全市20.69万亩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上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确定优质稻种,实现示范责任田优良品种100%全覆盖。
在农业机械化上作示范
一是抓宜机化。出台《贵阳贵安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质量提升、高效农业设施等六大工程,实现“三改”(坡改梯、旱改水、瘦改肥)、“四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二是抓机械化。加强政策优惠力度,在中央、省级购机补贴基础上,安排市级财政资金以项目化形式实行累加补贴,实现农机具补贴额达到80%。同时与农商行、工行等金融部门联合推出“农机贷”,解决农户购机难问题。三是抓融合化。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通过钵苗、常规毯状苗、大钵体毯状苗育苗机插秧等技术模式,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大豆玉米机械化种植示范推广。目前,市、县、乡1290名农技干部全部下沉,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完成培训4829人(次)。
推广机械化作业,无人机开展植物疫病防控。新华网发
在组织方式上作示范
一是抓组织模式。引导示范责任田所在的村成立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规范带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市场运作、合作社组织发动、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的产业共同体。二是抓服务指导。与省农科院水稻所签订合作协议,商请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团队开展示范责任田高产技术服务,在市、县、乡三级分别明确技术人员在龙宝村蹲点全程参与指导服务。三是抓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重要区域,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运营管理、宣传培训、监督检查等,扶持培育本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参与粮食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对一”结队方式选派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目前,全市新建和巩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60个,基本实现全市农业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在改革创新上作示范
一是抓品牌运作。按照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思路,打造“高峰大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将“高峰大米”终端销售价格提升到10元/斤以上。目前,已由高峰镇活龙村集体公司将活龙坝区产出大米包装生产高峰大米产品,樱花季期间售出约1万斤。二是抓利益联结。充分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农带农的作用,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探索创新订单带动、就业吸纳、参股合作、利润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让农民享有更多的效益分红。三是抓生产模式。由农机合作社统一进行耕种收,打破田坎土坎,改变小而散的生产模式,推进宜机化进程,为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采取“四个统一”(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统一),提升劳动效益。根据测算,除农户每亩投入300元资金以及托管企业、合作社在机械化种植管理过程中投入600余元/亩外,按2.5元/斤保底收购价格,扣除口粮部分后,亩均可获收益约1633元,较传统自种方式可提升收益640元。
在实际成效上作示范
一是聚焦亩均收入。通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绿色技术应用以及“稻+菜(菌)”轮作模式,使每亩地耕作成本降低300元左右,粮食产量亩均提升50公斤左右,亩均综合产值提升至7000元(稻油模式耕地亩均综合产值提升至3500元)。二是聚焦农民人均收入。通过就业吸纳、参股合作、利润分红、反租倒包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民享有股份红利、工资报酬、社会保障和相对稳定的中长期契约关系,全市示范责任田增加农民收入2000元/亩以上。三是聚焦村集体收入。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企业订单式产业,带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推广水稻和蔬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增加村集体收入。